当前位置:首页 > 特色美食 > 正文

美食故事,美食故事简短二年级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美食故事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美食故事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  1. 能分享你身边跟美食有关的故事吗?
  2. 你最喜欢吃且带有故事的美食是什么?有什么故事可以分享吗?

能分享你身边跟美食有关的故事吗?

我是小城镇农村人,2009年来上海读大学,从此便留在了上海。平常时候并不觉得什么,可一旦逢年过节,思乡的心就如一粒浸透了的***,无端膨胀起来。

记得大四那年,因为忙着找实习单位,暑假没有回家,连带着中秋节也是在学校里度过。大家都出去过节了,我怕人越多越会觉得孤单,索性就留在了寝室,嚼着在学校附近蛋糕房里买的月饼,漫无目的地浏览着各大网站。突然手机***响起,瞟了一眼,是姐姐,便接了。原以为姐姐会骂我没心没肺,暑***不回家也算了,中秋都不回。可是她什么也没说,就说了一句:“我给你买了点东西叫人送来,晚上七点左右那人会打你电话。好好照顾自己。”

美食故事,美食故事简短二年级
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晚上七点,电话***准时响起。我下了楼,只见一个送外卖的小伙子拿着一个袋子递给我,我双手捧过,是热的,还是香的,一种熟悉的来着家乡的味道。迫不及待地打开袋子,居然是榨菜肉丝馅的月饼。我们家附近有家做手工月饼的,我从小便爱吃,没想到姐姐竟然会给我捎这个。顿时鼻子一酸,眼睛里也好似漫上了一层水雾。

这时正好有同学路过,一脸羡慕:“哇塞,这家私家烘培的榨菜肉丝月饼超级难订哎,老板只在中秋节做五十份,而且只在五公里以内送货,一在微博上发布消息,三分钟内就被订光。你好厉害啊!怎么订到的啊……”

同学的声音还在继续,可我己经没心思听了,掏出手机拨了姐姐的号码。

美食故事,美食故事简短二年级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我有一个东北来的亲戚,那时候我才十几岁,人家大老远的从东北来了,爸爸妈妈肯定要好好招待的。

接到人回家我妈妈说刚下车一路颠簸了喝点小米汤养养胃吧,太老一看说这怎么吃,这能吃饱肚子吗,逗的我在一旁肚子疼,其实太老东北吃的小米粥和我们家这边不一样,那边都是熬的特别浓稠,才吃,我们这边没有。

接着我爸爸都端来我这儿的特产荞麦灌肠武安自古就有的,河渠村的灌肠最有名,用荞麦面和面,和成稀糊涂状,然后在笼屉上铺上布,把稀荞麦面放在一个特制的坨子里蒸,蒸好后切成宽约3厘米,长约5厘米的带棱的薄片儿,放在平底锅上煎,锅底先放些油,以前放驴油,有“驴油煲(煎)灌肠”的说法,现在主要是用花生油,棉籽油,煎锅周围放一铁圈,煎好的就夹到铁圈上。吃灌肠时必须沾蒜沫儿,没有蒜沫儿不出味儿。煎灌肠街头小摊随处可见。特别的好吃,不管是大人小孩每次赶会看见必吃的,可是我太老一听就笑着说,这是什么灌肠,我们东北的都是血灌肠的,你们这儿的肠在哪,这分明就是面片片为什么叫灌肠,把我给乐的。

美食故事,美食故事简短二年级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其实一个地方的美食都有本地的叫法,不能光听名字,其实真正的品尝到嘴巴里,那才是美味呢。我的故事分享给你们了。


其实美食是不需要过多的添加和烹制。我也去过很多的地方,也品尝了很多地方特色小吃。可能是习惯的问题,毕竟生活在东北好几十年。口味也是改变不了的。迄今为止觉得最好吃的还是小时过年家里呼的那锅肉。以前过年因为没有现在方便,都会预备出一直到正月十五的食物。我小时候家里条件比较好,腊月二十九晚上必须呼一锅肉,不是现在的小锅,是那种烧柴的大铁锅。能呼半匹字猪。也就是一头猪的一半。什么排骨啊,做扣肉的方子肉啊,还有肘子,猪头。什么肥肠啊,猪肝啊,猪蹄啊,是分另一锅呼的。以前的猪肉呼出来那个香啊,真是无法抵挡的口水直流。拿个小碗撕一块,啥都不用放,放点酱油就是美味到极点了。可能是以前的猪都是要养一年多才出栏,有没有喂饲料的缘故吧。除了香就是香。

现在无论什么样的肉,也在也做不出以前的味道了。可能因为那是童年的最幸福的记忆吧,和最爱的人最亲的人一起团圆最美回忆吧。

你最喜欢吃且带有故事的美食是什么?有什么故事可以分享吗?

大家好,我是小凤姐,今天给大家讲述我的家常美食:巴盟面精

面精又称酿皮、凉皮,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,是我国具有代表特色的一道美食。

而在我的家乡富饶的巴彦淖尔,人们赋予这道美食一个通俗的名称:面精;说起这家乡的面精,就不得不赞美一下了,它晶莹剔透,白的结晶,而当撒上事先准备好的红油调料后,它又红的诱人,看上一眼就让人馋涎欲滴,当一碗做好的凉皮放在你面前时,它那鲜艳的色泽和诱人的味道,时时刻刻在***着你的味蕾,让你情不自禁的就会说一句:“啊!好香啊”,然后迫不及待的拿起筷子将其搅拌均匀,让每一条面精都粘上那红彤彤的蘸料,一口爽心爽嘴的面精入口,那种感觉已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了,品尝过它的人,无人不赞叹它的美味。

记得当初还在乌拉特中旗生活时,在我家的附近就有一家特别正宗的巴盟面精,时隔多年,他家的名字早已变得模糊,而他家的味道却在脑海中久久不能忘怀,记得当时每天晚上回家的途中,都要去他家买一大碗。到家后熬点小米粥,喝上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,再吃上一碗筋道的面精,一天的疲惫在这一刻仿佛就全消失了。

平时家常便饭时,要整一碗,逢年过节时,还要整一碗,走亲访友时,更要整一碗,以至于每次去其他地方的亲戚家时,都要提前和我打声招呼:“哎,给我带上一碗你们那的面精哇,又馋的不行了” 可能大家觉得我说的有点夸大,可事实就是这样,巴盟的面精就是这么有魅力和征服力,在内蒙的西北地区,巴盟面精这四个字,都是***人味蕾的一道名词,谈论起它时,都得时不时的咽咽口水,都在感叹,世间美食,总是让人欲罢不能。

后来,离开了多年生活的乌拉特中旗,再也很难品尝到当初的那种美味面精了,虽说市场上也卖着各种各样的面精,也有打着巴盟面精的旗号的,我也都买过,品尝过,可无论哪一款都没有当初在中旗的那家美味,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家乡的面精前面要加巴盟的原因吧,因为一般其他地方做不出那种味道来。

而现如今正宗的巴盟面精越来越少了,当初家乡的大街小巷里,随处可见的美食,现在也慢慢销声匿迹了,想找一家好吃正宗的,还得打问一下当地的久居户,才能找到。我多么希望还能回到十多年前,再回到当初生活的地方,再去品尝一次当年那美味的面精

我是小凤姐@小凤姐教做菜 ,每天给大家分享一道家常菜的做法,有想学的朋友可以关注我


宋朝苏轼有一首诗《寒具》,

纤手搓成玉数寻,

碧油煎出嫩黄深。

夜来春睡无轻重,

压褊佳人缠臂金。

这首诗描写的“寒具”即现在街边巷角经常能见到的“馓子”,也是我很喜欢吃的美食小吃。

我们这里老大爷卖馓子,一斤要6至12元钱不等,因为做馓子的面粉不同,有用普通面粉即我们平时吃的中筋面粉,也有用糯米粉的,还有的用精品面粉,根据成本高低定价。

馓子是人们为了纪念“割股充饥”这个成语故事里的主角介子推才发明的。

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早年落难,被父亲兄弟追杀了19年,那段时间里经常四处躲藏逃窜,在逃到卫国的时候,重耳因为饥饿向农夫乞讨食物,却被农夫们拿土块戏弄了一番,最后在他快饿死的时候,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做成汤给他充饥,他才能活下来最后创下了一番大事业。

重耳复国成功后做了晋国国君,介子推不愿意和那些因为追随重耳而自恃功高的臣子们为伍,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美食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美食故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